微角龙(属名:Microceratus),又名小角龙,是种小型角龙下目
恐龙,生存于
白垩纪的
亚洲。微角龙以二足方式行走,身长可能约0.6米。微角龙与蒙古的
鹦鹉嘴龙是最早的角龙类恐龙之一。
模式种为戈壁微角龙(Microceratops gobiensis),是由Birger Bohlin在1953年所叙述、命名。然而,已经有一种昆虫(属于沟姬蜂亚科)先使用Microceratops这名称;而且有许多化石被重新归类于雅角龙属。在2008年,其他科学家建立Microceratus,来取代原有的属名。
G18.柯瑞氏菲利猎龙化石挖掘点
由1988年中国与加拿大联合考察时发现的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IVPP V 10597,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V 10597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G20.谭氏猎龙化石挖掘点
谭氏临河猎龙的属名临河猎龙(Linhevenator)的意思是“临河的猎人”,种名谭氏(tani)送给内蒙古自治区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Long Hao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的谭琳教授,因为他对内蒙古自治区古脊椎动物学的重大贡献。谭氏临河猎龙发现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Wulatehouqi)的上白垩统坎帕阶(Campanian stage)乌梁素海组(Wulansuhai Formation)。
2008年发掘的精美临河盗龙化石体长2.5米,其时代为晚白垩世。精美临河盗龙是一个奔跑能力很强,非常敏捷的猎食性恐龙。从演化角度看,它代表后肢细长的原始驰龙类和相对粗壮的进步驰龙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分类上属于驰龙类,这一类群代表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类群之一,因此对这一恐龙类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鸟类起源的认识和理解(田明中等,2012)。
G32.临河单爪龙化石挖掘点
临河爪龙是种小型恐龙,身长仅有70厘米左右。股骨长约7厘米(2.8英寸)
[2]。临河爪龙的化石是由Jonah N. Choiniere与Michael Pittman等人所发现,出土于
中国内蒙古巴音满达呼(Bayan Mandahu)的
乌梁素海组(Wulansuhai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为晚白垩纪
坎潘阶早期,距今约8400万到7500万年前。目前已知的唯一
化石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
正模标本(编号IVPP V17608)包含:
颈椎、
背椎、
荐椎、
尾椎、前肢、后肢及骨盆。